BIM建筑网
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!
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

VIP免费下载全站资源
VIP优惠来袭,免费下载全站资料和课程,技术问题可以随时提问;
查看VIP会员

行业迈向寡头时代

血腥清洗不可避免

游戏难度变为“Hard”模式

地产生产角度看行业集中度

1.装配式建筑

最近在学习装配式建筑,惊叹于地产龙头企业如万科者,已经把产业化玩得这么溜了:基于其强大的标准化建设,不同的楼盘之间充分利用相同的标准化部件,因为规模化,才有机会发挥装配式的优点——降低成本、加快进度。

而中小型开发商如果没有一定体量,几个小楼盘按照政策硬上装配式的话,简直就是活生生把产业化建筑做成了特殊定制的成本,这很尴尬;加上管理团队实力的差距,实在看不到他们的竞争力所在。

2.BIM应用

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企业级BIM应用,其爆发期已经进入倒计时。这项孕育许久的“大杀器”将彻底改变地产公司项目的管理系统,乃至整个行业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轻便、即时的三维可视化项目管理呈现,带来的是更优、更快、更省的管理决策和成果输出;高效的信息协同和全流程深度嵌入将彻底打通招采、成本、设计、工程之间的协作,提升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,同时大幅降低管理成本。

平台采购费动辄上千万元,对于中小型开发商来说,因为其项目体量小、账面上算不过来,很难系统性启用;而放弃新工具,沿用传统的管理方式,则将令其生产力落后整整一代,谈何竞争力?

政策导向和新技术发展都是在对大公司加持,给中小公司判了死缓。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:凡有的,还要加倍给它,叫它多余;没有的,连它所有的也要夺过来。

设计院的“洗刷刷、洗刷刷”

1.设计院之间的互竞

最近了解到的某些设计院内部对于设计成果质量管理情况,令笔者吃惊:万万没想到,他们今天的管理流程和方法,与笔者10年前在设计院工作时几乎一模一样,看上去有标准、有流程,但一旦面对紧张的工期冲击,设计成果质量就无法定量落地。这就像炒一盘菜,做出来倒是都能吃,但味道好坏完全看厨子的手艺和心情。而高质量的管理,应该是将每个细节量化,确保菜品味道统一。

这个不容易,但现实中也有不少的设计院已经做到:不管是信息化管控手段,还是将设计(绘图工作)解构拆分放上流水线的生产思路,都在实现用更少的人,输出更优质的设计成果。

这足以把延用传统管理思路的设计院甩下8条街。

2.设计院与地产技术力量的拉锯战

网上充斥着各种地产公司的内部设计管控标准,却很难看见设计院的标准输出。这不奇怪,因为地产直接面对客户需求,尤其是一些龙头公司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工具后,其根据需求制定的设计标准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准则。

有少数设计院在做基于用户的设计研究,这是价值含量最高的地方,但设计方是否能抓在自己手里,不得而知。设计院如果抓不住,就不得不沦为一个设计图纸代工工厂。只是把流水线搬进了办公楼而已,甲方给订单、量化标准需求,设计院提供劳力,按时提供图纸成果。

这完全变成了体力劳动,谈何创造性?又谈何核心竞争力呢?

3.门口徘徊的幽灵

再往前沿说,设计院还面临来自行业外的互联网乃至人工智能等势力的入侵。这些力量虎视眈眈地盯着这个传统行业很久了,时刻都想着上来咬一口,分一杯羹。

引用悉地国际赵晓钧董事长的一句话:(设计院)建筑师需要想办法从“物”这一极攻到“联”这一极,否则就会被另一极的人攻过来,丧失机会。

千万别说你还有铁饭碗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傍上大地产平台的设计管理经理人可顶得住压力?

整个地产链条中设计管理部分,除了产品研发创新外,在其他方面几乎透明到没有悬念和惊喜:

1、得益于行业的充分竞争而日渐成熟的管理体系,在完善的标准化与数据积累基础之上,进度、质量、成本变得完全可以预知和把控;

2、个人经验不再是关键因素,要继续在大平台发光、发热,更多靠提升管理的集中度,提高个人产出——所谓“两倍工资三倍活儿”。

所以经常能听到大企业内同行对于工作强度的抱怨,那可不是一般的累!而就在此时,如果出现一个和你一样优秀,但比你年轻、比你更能任劳任怨、要价还比你低的人,你该怎么办?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体制内设计院是否就安枕无忧?

回想几年前川内的人防设计院:做不完的活,赚不完的钱,甚至甲方还带着笑脸求办事。看上去,在体制内真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好差事。可谁知道,没过几年就市场化,还原成了靠设计质量、靠服务来赢取客户的情况,要接受市场的检验。

今天是人防设计的市场化,明天又会是谁呢?市场化的大趋势下,设计回归其作为服务行业的本质只是早晚的事情。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我有经验我怕谁?

要小鲜肉,不要老腊肉,地产公司的职场属性需要新鲜血液和创新活力;年轻人更符合职场偶像剧的画风,更受地产公司青睐。很难见到超过40岁还在活跃的基层或中层员工,等着取代这部分人的90后小朋友排在后面。大龄经理人都想走上总监级起跳的职业高地,但金字塔尖上容不下几个人;一将功成万骨枯,有多少人能平安地挤过这架独木桥呢?而对于搞设计的技术路线人才“经验”是 法宝,是用时间积累的宝贵财富,应该充分发挥。

但同时,这是把双刃剑,这些经验也会带来思维定式,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。

我们需要时刻迭代更新认知,走出舒适区,因为稍不留神就会被弯道超车,或者被时代抛弃。

设计人如何逃出生天?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要上大船,更要上开得快的船

如果有选择的机会,要去寻找更大且更有活力的平台。

大平台有更稳定的发展预期,对于个人而言,能保障一段稍微稳定的职业生涯期,有利于成长。但如果平台只是大还不够,原地打转只能坐吃山空。在整个行业百舸争游的图景中,这艘大船若是开不起来,所有的人也都没得玩。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拆掉思维里的墙,重新审视技术情节

设计出身的人有技术情节,执着于学习专业知识、开阔专业眼界,这没有问题。但当有这么过剩的设计供给的时候,哪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建筑或者地标工程让大量的设计人来练手呢?

信息爆炸之时,技术知识已经多到一辈子都消化不完,若是没有应用场景,沉浸太多时间钻研是否值得?这个沉没成本就没有更优选择?

技术永远不是目的,满足需求才是终极目标;在实际工程中,把专业知识经验有效转化成服务技能显得更为务实。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不断提升个人能力:选择复合,拒绝单一

设计人的多维战争已经打响。

如果只有单一技术纵深的纬度,顶了天只是个产品人,是被管理者调度的资源之一而已,且被替代性强;走上管理岗位,成为资源调度整合者是必经之路,但仅凭在这单一领域的功力还不够,毕竟站在整个行业的视角看来,太容易被取代;最好有机遇能走上适度跨界发展道路,例如,精通设计兼熟悉现场管理,有向PM发展的可能;懂设计且熟悉法律或经济的人才将非常稀缺;如果拥有设计能力再加上IT技能或数据思维,好了,你简直是骨骼惊奇,前途不可限量!

用多维度打击单纬度,那效果,你懂的。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自品牌建设刻不容缓

具备了产品力和资源整合力仍不够,还必须学会把自己的个人品牌营销出去。说品牌太玄乎,说直白点儿就是信用,而未来必然是个信用社会,没有信用积累将寸步难行;加快自己的行业信用积累,就是在塑造个人的品牌力。

传统的公司+个人的发展模式会逐步过渡到平台+个人模式。而随着从公司到平台的转化,有品牌背书的个人能力的价值会被极致放大。

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 BIM视界 第1张剑出偏锋,创新带领我们突围

很早之前就听说有圈内朋友不看好职业前景,启动副业,在办公区开了个面馆的故事,事实证明还非常成功。

直面竞争的红海,当靠专业经验技能变得很难的时候,别忘了,还有这么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圈子:这如同有这么多存量火锅店,再多开家根本就赚不到钱,而你可以在火锅店旁边卖饮料,服务二级市场,这类思维让人觉得柳暗花明。在有互联网工具后,你甚至能面对整个行业的人来提供服务。不是没有机会,只是需要创新思维和一双雪亮的眼睛。

生不逢时?还是赶上了好时候?

微信公众号:xuebim
关注建筑行业BIM发展、研究建筑新技术,汇集建筑前沿信息!
← 微信扫一扫,关注我们+
赞(0) 打赏
BIM建筑网 » 转给我做设计的朋友,面临行业变革,你是“生不逢时 ”还是“赶上了好时候”?
100套内部BIM资料,限时领!
付费搞来的,大家都在学!
领取资料 AI解答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 

BIM建筑网,更专业的BIM技术学习网站!

关注建筑新动态,分享建筑新技术

联系我们关于BIM建筑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小编吧

非常感谢你的打赏,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,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!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扫码登录

微信「关注」,快捷登录
扫码关注后会自动登录
注册登录代表您已同意《用户许可协议》
账号登录 | 其他登录

|登录

找回密码

|账号登录注册